要正确解读护肤品的成分表,可以遵循以下步骤:
了解基本概念
INCI名称:每个成分都有一个INCI名称,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标准名称。例如,水在成分表中的INCI名称是Aqua,甘油是Glycerin。
数字和符号:成分表中的数字通常表示成分的浓度,如“1%”表示该成分占整个配方的1%。符号如“+”表示配方中还有其他未列明的成分,“-”表示该成分不含有某种物质。常见缩写词如“PEG”代表聚乙二醇,“MEA”代表醇胺。
熟悉常见成分及其功效
保湿剂:如甘油、透明质酸等,主要作用是保持皮肤水分。
油脂:如霍霍巴油、橄榄油等,用于滋润和保湿。
乳化剂:如山梨坦橄榄油酸酯,用于稳定乳状液。
增稠剂:如卡波,用于增加产品的粘稠度。
功效成分:如维生素C(抗坏血酸)、视黄醇(A醇)、水杨酸等,具有特定的护肤功效,如美白、去角质等。
防腐剂:如苯氧乙醇、尼泊金酯,用于防止产品变质。
注意成分的排位顺序
排位顺序与重要性无关:化妆品的配方架构一般包括水、油、防腐剂、乳化剂、增稠剂、pH调节剂、功效物质等几部分,这些部分都是配方骨架中不可或缺的,但并不是越重要排位越靠前。
0.1%红线:根据新规定,所有不超过0.1%(w/w)的成分应当以“其他微量成分”作为引导语引出另行标注,并且可以不按照成分含量的降序列出。因此,一些想宣称的功效成分可能会在微量成分的前几位,这并不一定是因为其添加量高,而只是为了让人产生添加量高的错觉。
查询和验证
甄别正品:可以直接上药监局网站上查询产品是否备案注册过,从而确保产品的安全性。
查询产品功效:从功效摘要的入口可以查询到产品所具备的功效,为挑选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提供参考。
通过以上步骤,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护肤品的成分表,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。